這幾天,新聞不斷放送太魯閣意外的種種,每當想到那些有笑有淚有血有肉的軀體,傾刻成爲雲煙,實在很難平靜的繼續看著畫面。沒有任何一種抱歉、沒有任何一種補償,抵得上那一句來不及說的再見。願所有亡者能抵達美好終點,庇佑所有他們牽掛的人們,願傷者早日康復,願肇責早日大白,願悲傷不再複製。
和許多傳統家庭一樣,我從小被灌輸「身後事」是禁忌,彷彿只要談論就會招來不祥。一直到母親罹病,我從挑選長眠之處到撰寫墓碑,才終於體會,生命的終站站牌,並不會因為你拒絕凝視而變得模糊。
在台北,過去一年超過三千人選擇花葬、樹葬、海葬等環保葬,也許因為經濟考量,也許因為對生命沒有框線,但都緩解了傳統入殮對土地需求的迫切。沒有墓碑、沒有專屬穴位,入土的那一刻,真正的塵歸於塵。
春陽暖暖,我站在剛種下的的落羽松林下,這裡將是很多人的長眠之處。能夠在意識清明之時為自己的「下一段旅程」選妥工具,何嘗不是一種圓滿,正因為無常總是不告而臨。